描述
中国·峨眉山
峨眉山博物馆欢迎您
                                     峨眉山博物馆发展规划
                                        (2021—2030)
一、编制依据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博物馆条例》
(三)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
(四)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五)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
(七)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关于博物馆和藏品的深圳宣言》
(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
(九)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
(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二、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
峨眉山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区报国寺凤凰堡旁,是全国风景区首座集地质、动植物、历史、宗教、民俗等内容于一体的现代化地志性博物馆。
1.历史沿革
1984年省编委批准峨眉山博物馆建制,与文管所两个牌子一班人马,编制30人,为正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86年乐山拆署建市后,峨眉山文管所人、财、物移交乐山市文化局管理。1988年峨眉山博物馆征地成功后即破土动工。1990年起,博物馆基本建设因资金原因时建时停,后停工。2000年初峨眉山管委会出资完善修建。2000年8月,为了充分发挥峨眉山文管所的职能,乐山市人民政府下文将峨眉山文管所和峨眉山博物馆委托给峨眉山市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3月,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又将峨眉山文管所和峨眉山博物馆委托给峨眉山管委会管理,峨眉山博物馆人、财、物由峨眉山管委会管理,业务由乐山市文化局领导。2001年5月1日,峨眉山博物馆正式开馆。
2.场馆建设
峨眉山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其中陈列展览区面积5400平方米、藏品管理区面积1200平方米、公共活动区面积800平方米、综合服务区约1500平方米,业务科研区约1000平方米,后勤行政办公区约1500平方米,设备用房约500平方米。
3.馆藏文物
峨眉山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700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88件,三级文物904件。这批文物都是在峨眉山市境内出土或收集,成为研究峨眉山地方文化乃至四川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大批的青铜器、陶瓷器、佛教造像、书画作品等不仅具有历史、科学价值,而且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馆藏的青铜器,堪称我馆文物的一大亮点。从器型上来说有鍪、罍、戈、矛、斤、钺等,而且纹饰图像都非常之精美,有些纹饰图像在四川还是首次发现,如以人饲虎的纹饰图像为研究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馆藏名人书画几占其半。有明末到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拥有一大批清代名人作品和近现代大师级作品,它们是峨眉山宝贵的文化财富。还有馆藏的佛教造像,数量之多、艺术之精美都令人叹为观止。佛教造像大多为明、清时作品,它们当中既有汉式造像,更有不少的藏传密宗佛教造像和尼泊尔风格的造像,是中土佛教造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见证了中土佛教艺术盛衰。除此之外,馆藏的陶瓷器、玉器等文物,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不乏有精美之作。总的来说,峨眉山博物馆在县级博物馆中,文物数量之多,艺术之精美都是首屈一指的。
4.展陈概况
峨眉山博物馆由主馆和儒释道文化分馆构成。主馆位于峨眉山麓报国寺凤凰湖畔,于2001年5月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陈列展览面积4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地质、动植物、历史、宗教等于一体,充分展示峨眉山文化与自然遗产丰富内涵的综合性博物馆。主馆基本陈列名称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展览由影视厅、地质厅、动物厅、植物厅、古蜀峨眉文化厅、道教文化厅、书画厅、佛教艺术厅组成,中部还有一个露天珍稀植物园。既展示了峨眉山作为“地质博物馆”“植物王国”和“动物乐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展示了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儒释道文化分馆位于报国寺瑜伽河畔,于2006年2月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陈列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由儒释道厅、三教会宗厅、峨眉武术厅、仙山原气厅、山灵水秀厅五个展馆和四个庭院构成,集中展示了儒、释、道、茶、武等文化在峨眉山相互交融的历史渊源。
(二)取得成绩
自2001年5月1日开馆以来,峨眉山博物馆已接待中外游客上千万人次,成为了峨眉山风景区文化景观的新亮点。同时,作为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中外游客的广泛赞誉。博物馆先后荣获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第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第一名、四川省环境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重点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科普基地、乐山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1.藏品管理不断完善
馆藏文物保管按照文物质地分类、分室、铁柜庋藏,部分珍贵文物采用文物囊匣保存。文物保存状况总体较好,定期做好文物防虫、防潮等处理,其入库时存在的破损、残缺、锈蚀、虫蛀、霉变等状况得到有效遏制,没有进一步发展。在数字化管理方面,我馆采用“一普”的馆藏文物管理系统,对文物进行平面拍照和信息数据采集。目前,我馆正在编制《馆藏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项目建设方案》和《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随着这两个方案的实施,我馆藏品管理工作将会上一个台阶。
2.陈列展览推陈出新
陈列展览是我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20年完成对儒释道文化展区的改造提升。对峨眉山儒、释、道、茶、武等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增加文物展品,并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从不用角度、不同视角进行全面立体展示,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体验。近两年,我馆还举办了多期临时展览,主要有:“同绘川渝景 共抒巴蜀情”重庆四川美术名家作品联展、峨眉山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一、二、三期)、“浓墨重彩 大写峨眉山”——冉启雍书画艺术展、“墨绘绍乐景 笔书山海情”——绍兴乐山书画联展等,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社会教育活动日益丰富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近年我馆以博物馆为阵地、陈列展览为抓手,不断宣传峨眉山文化和自然遗产。接待讲解服务方面,我馆在节假日为观众提供免费定时讲解服务。同时,我馆还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和研学活动,如“走进植物王国”亲子活动、“翰墨情怀 拓片之美”拓片制作亲子活动、“小昆虫大世界”研学活动、“以布为纸 书写自然的文字”植物拓染科普研学活动、“走进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研学活动等近20场活动,使参与者从不同的视角欣赏峨眉山,以不同的体验感受峨眉山,并在探索寻觅中了解峨眉山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峨眉山博物馆围绕一系列专题陈列展览,针对不同观众群体,推出了历史文化、非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等具有峨眉山特色的馆内外专题文化教育活动,并将展览讲解、专题讲座、特色展演、互动实践、趣味游戏等活动内容有机融合,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带给观众全方位的参观学习体验,成为为公众提供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名片。
4.社会文化影响力显著提高
峨眉山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有超1000万人次到馆参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还针对未成年人提供了有别于成年普通观众的讲解接待方案,并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和其它介质,加强我馆的宣传推广工作。目前,有关我馆市、县级媒报道上百条;自媒体宣传运营状况良好,影响力不断提高。通过展览内容与设计、文保和安保措施、文创产品、社教活动、文化品牌和公益活动等多方位宣传推广,使峨眉山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社会文化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发展环境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文博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中的峨眉山博物馆,面临现阶段新的任务形势,仍有较多问题亟需解决:
1.藏品管理数字化程度不高
目前,馆藏文物仅在“一普”文物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子文档,没有进一步建立藏品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无法满足藏品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的要求。如藏品的出入库管理、藏品信息查询、藏品微环境监测等,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方法。
2.文物修复工作相对滞后
我馆部分青铜器文物存在破损、锈蚀现象,一些书画文物虫蛀、霉变、断纹、褶皱现象较严重。虽然目前的保管条件不会进一步发展,但这些青铜器、书画作品若要陈列展出,其展出效果将大打折扣。为使馆藏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今后能更好地向公众展示,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必不可少。
3.陈列品征集数量较少
虽然我馆文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但文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较少,难以策划出主题鲜明的陈列和临展。需要根据我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进一步丰富我馆陈列品收藏。目前我馆藏品征集主要是书画作品捐赠,种类单一且数量不多。
4.藏品数字化展示利用不多
目前,我馆展厅展示方式相对单一,还没有实现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仅在博物馆网站和公众号展示了少量文物照片和文字说明,展示内容不多。文物数字化三维采集、多点交互式液晶展示、线上虚拟博物馆等都有待开发。
5.开展文物研究乏力
近几年,我馆仅做了一些基础资料整理工作,文物研究工作比较滞后。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研究人才队伍。我馆编制缩减后仅有18人(原有编制30人),文博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导致文物研究工作开展不足;二缺少文物研究学术带头人。难以把握文物研究的方向,文物研究的氛围不浓;三是缺乏激励机制。很多人不愿意走专业技术路线,或是参加职称评审,缺乏内生动力。
三、定位、目标与方略
(一)博物馆定位
峨眉山博物馆是综合性博物馆。本馆立足于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开展景区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致力于峨眉山自然资源和优秀文化的传播,努力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发展目标
以建设“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世界遗产地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为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陈列展览品牌建设,构筑现代化的藏品保护体系、科学管理体系、信息传播体系,实施文博产业创意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交流展示工程,不断提升峨眉山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发展层次和服务水平,努力成为国内同类博物馆一流水准的地区性现代化博物馆。
(三)发展方略
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博物馆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把握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博物馆发展规律,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是坚持质量优先。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注重博物馆内涵发展。把博物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博物馆功能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来。
二是坚持服务优先。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博物馆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坚持人才支撑。加强博物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四是坚持示范引领。依托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和发展脉搏,打造文化示范高地建设,探索体系建设,培育示范工程和品牌活动,走出一条可借鉴、可发展、可推广的新时代博物馆发展之路。
四、阶段性目标
峨眉山博物馆主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并对外开放,以基础研究为立足点,紧密联系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积极推出各类临展与博物馆教育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2021—2030年峨眉山博物馆将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为引领,在管理运行、研究展示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再作整体提升。
(一)藏品管理
加强馆藏文物体系建设,拓展藏品来源渠道,丰富藏品种类,增加藏品数量,填补藏品空白,提升藏品档次,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收藏体系,服务好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
(二)展览陈列
探索建立富有峨眉山博物馆特色的展览运作模式,建立健全陈列展览管理办法、规范、标准等制度体系,创新展览模式,完善策展人制度,深化展览内容,推动临时展览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以展览工作带动博物馆其他业务工作发展。
(三)文物保护
通过与有修复资质单位合作方式,努力做好科学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展不同材质的藏品保存环境控制、预防性保护的监测研究、标准研究,研发藏品保存环境调控和环境监测平台技术,健全藏品保存环境标准体系,使我馆能够独立修复一般文物。
(四)学术科研
整合研究人才,成立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院,建立遗产保护与研究基地。开展遗产要素监测、峨眉山古建筑群保护、峨眉山珍稀动植物保护、遗产安全防护等方面研究,加强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展示等工作,全面推动峨眉山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管理信息化和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集监测、科研、保护、展示于一体的峨眉山遗产保护科研基地。
(五)社会教育
教育工作从自身研究和建设出发,以陈列展览为依托,拓展社会教育功能。至2025年,完善依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技术、新理念,建成具有峨眉山博物馆特色的公众教育服务体系、传播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
(六)公共服务
加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惠民工作水平。从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积极优化服务环境,拓展服务渠道,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多层次文化需求,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七)宣传与交流合作
加强本地、全省范围内的宣传推广力度及馆际、跨界合作交流,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科研院所、媒体、企业、社会团体等的跨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国内、省内影响力。
(八)文化创意
强化文化文物资源梳理,形成博物馆文化文物资料库,打造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和价值品味的峨眉山博物馆专属IP,形成配置合理、布局良好的博物馆文创业态。
(九)智慧博物馆
以藏品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业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建立藏品管理系统、馆内安防监测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客流分析系统多维一体的空间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峨眉山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
五、实施方案
(一)藏品管理
1.提升保管条件,开展文物修复。
2024年编制完成《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将对文物的保管条件、微环境监测控制等有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开展馆藏文物现状调查,并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有计划地对馆藏青铜器、陶器和书画文物等进行修复,以便更好的展示利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2.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完成我馆文物信息采集、资料录入工作,建立和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快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设备,对藏品数据动态维护,合理利用。积极培养文物鉴定、藏品保护等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优秀人才梯队。
3.完善管理制度,开展文物征集。
进一步健全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和藏品管理制度,启用藏品管理系统,确保藏品、库房管理的科学、规范。丰富藏品种类、充实藏品体系。列支一定的文物征集经费,有计划地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根据展览主题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文物、陈列品征集工作,不断丰富峨眉山博物馆藏品,提升馆藏文物档次和文物展示列陈水平。
(二)展览陈列
1.完善策展人制度
建立包括选题、学术支撑、展览大纲、形式设计、公众服务、教育活动、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的整体策展人项目责任制,在策展人(项目责任人)经费使用、团队构成、跨部门合作和社会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
2.创新展览模式
优化展览选题,深化展览设计,探索展览内容的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细化展览的层次性,进一步推进主题鲜明、内容多样的特色临时展览。同时我馆还要“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内其他博物馆开展交流展、合办展,树立动态办展理念。加快展览社会化建设,加强市场和公众需求的调查研究,强化展览的市场化运作程度。
3.提升展览品质
开展基本陈列完善工作,完成对我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展陈大纲》编写工作;每年馆内举办临展、特展5-8个,每两年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或省内巡展展1-2个。
4.策划原创展览
加强博物馆馆藏资源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打造不同观众定位的原创展览。重点围绕峨眉山文化以及馆藏文物,策划原创展览。每两年策划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向省内外输出的原创性展览1个。
(三)文物保护
1.初步完成我馆文物保护场地与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结合本馆工作特点,硬件建设应具有就近、专业、安全、便利等特点。
2.推进团队建设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科学统筹内部分工与团队协作,倡导团队意识与共同发展。
3.结合馆藏藏品结构特点,持续推进软件建设。培养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书画文物保护研究、古建筑保护、金属文物保护等方向专业技术人员,争取到2030年在峨眉山特有领域形成学术实力。
(四)学术科研
1.强化科研基地建设
完成峨眉山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机构组织建设,并正式挂牌成立。不断丰富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关注学术前沿,拓展研究视野。
2.完善科研机制
积极探索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等机制。由学术委员会牵头,制定实施科研发展规划,以国家“二级博物馆”指标要求,完善绩效考核标准与奖惩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强化基础研究
深入开展以馆藏文物为核心的文物研究、藏品保护、陈列展览、教育传播、社会服务、运行管理等领域基础研究,建立文物科技保护、文物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体系。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4.推动博物馆科研成果出版
加大对馆藏青铜、陶瓷、书画等系列文物的专门研究。编辑出版“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丛书”等系列图书。紧扣峨眉山世界遗产和馆内精品展览内容,编辑出版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展览图录;围绕馆藏精品、特色藏品展开研究,出版科研论文集与馆藏文物图录。
(五)社会教育
1.优化讲解服务、拓展多元化导览服务
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改进人工讲解服务,优化讲解服务体系。进一步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拓展语音导览内容及形式。持续提升广大观众的观展体验,让讲解与导览服务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2.深化教育职能、搭建教育合作平台
大力开展中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及峨眉山文化教育活动;积极策划临展教育活动,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有序推出节庆文化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加强馆校合作,构筑学生常态化参观学习教育模式;长期持续丰富语音导览形式,做好公众观展导览服务。
(六)公共服务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峨眉山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2.积极提升博物馆展览水平,坚持展览的原创性、多样性,在优化基本陈列、举办临展、特展以外,我馆将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开拓新的展示空间。
3.积极研发观众喜爱的、具有峨眉山博物馆特色的文创产品。
4.继续创办具有峨眉山博物馆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峨眉山博物馆日渐成为广大市民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和精神文化家园。
5.继续深入挖掘本馆资源,充分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推进“峨眉山讲堂”建设,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面向社会的普及知识讲座及其他社教活动。
6.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条件,细化服务内容,提供贴心细致的特色“文化”服务,
(七)文化创意
1.加强文化IP梳理工作
继续强化文化文物IP资源梳理。结合峨眉山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及最新研究成果等,最终建成集峨眉山文化名人、民俗民风等为一体的系统全面的峨眉山文化IP资源库。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观点对数据库资料进行补充,选择最具特色和最富有开发价值的文物资源进行衍生,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和艺术创作,使之形成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和价值品味的峨眉山博物馆专属IP。
2.加大文创开发力度
在已有合作单位基础上,不断摸索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和收入分配机制,在保证产品文化属性的前提下,简化开发流程,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对有意向的社会企业放宽准入门槛,同时采用灵活的商业合作方式,降低合作单位的运行成本,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起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峨眉山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有效制度。形成一套可靠、实用的商业运作模式,降低合作单位商业风险,提升再投入、再参与积极性,形成稳定的、有生命力的文创产品开发体系。
3.构建峨眉山产品体系
在文物文化IP梳理和设计营销团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导、资金扶持、政策导向等方式,促进合作单位加快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生产,特别是强化峨眉山博物馆典型文物如鱼凫纹铜戈、石俑、书画等代表文物转化为文创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有系统、有规模的文创产品系列。
4.形成良好的文创业态
充分结合峨眉山博物馆文化特性和公共文化设施属性,紧密依托合作企业,积极引进社会优势资源,对馆内现有文创服务区域进行合理配置,在馆内形成包括文创产品展示销售、文创教育、文创活动举办、创意咖啡、茶歇等形式的体系,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八)智慧博物馆
1.2021年至2025年工作目标
(1)完善现有藏品管理系统,包含博物馆各类藏品的本体基础信息指标,如文物高清照片、文物视频数据、文物环境实时监控、文物定位和实时追踪等数据及相关辅助管理信息。
(2)增加峨眉山博物馆各类藏品的三维激光点云和三维高清影像及纹理原始数据。峨眉山博物馆收藏有4700件文物,其中珍贵文物1013件,计划在该阶段加大文物三维数据的扫描工作,初步建立文物三维数据库。
(3)建设峨眉山博物馆文化资源云平台。把文化资源进行互联网推广和服务,打造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向公众提供多元化、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公众在峨眉山博物馆数字资源平台上能够鉴赏文物、观看视频、学习专业知识。
(4)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定制开发多媒体集控系统,以实现定期更换科技展向与多媒体播放内容,提升观众在峨眉山博物馆的参观体验。
(5)整体提升峨眉山博物馆网站,添加所需功能点,为观众提供更好的上网体验。
(6)依托、集成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峨眉山博物馆智慧化总平台。
2.2026年至2030年工作目标
(1)继续完善现有藏品管理系统,增加峨眉山博物馆各类藏品的三维激光点云和三维高清影像及纹理原始数据,充实文物三维数据库。
(2)提升客流分析系统,引入人脸动态识别技术,对观众进行人脸动态识别和统计,此统计分析观众参观路径与动态,以更有效的组织展线和展品,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3)完成软、硬件配套,建设成为一流的智慧博物馆。
六、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我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党支部主体责任,抓好党支部自身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充满活力、动力、向心力的良好环境,推动峨眉山博物馆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二)制度保障
借鉴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前沿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行业相关法规、政策,探索建立符合博物馆学专业要求的,符合峨眉山博物馆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机构运行与员工管理机制。
1.完善博物馆安全运行机制
(1)完善各项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检查并督促各项制度和要求的落实,执行安全工作奖惩规定;
(2)完善并执行常规性文物巡视检查等管理制度,确保库房、展厅及运输过程中文物安全;
(3)完善并执行治安消防等管理制度,确保公共开放区域及办公区域人、建筑、设备设施安全;
(4)制定并执行网络安全、危机公关等管理制度,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2.形成常态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1)法人治理机构
明确理事会的工作机制;以理事会为主导,探索建******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依托理事会平台,积极推动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发展。
(2)体制机制改革
实行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设置以业务为核心的内设机构,创新和完善业务运行模式,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3)制度建设
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符合博物馆学规律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狠抓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加大考核力度,严明考核纪律和奖惩机制。密切联系当前实际,对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制度,及时修改、完善或废止,真正实现管理严谨规范,执行有力。
3.完善用人机制与员工管理制度
(1)以突出主业、优化结构、精干高效、协调有序为原则,对内设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完善;以业务主导、体现层级、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为原则,深化聘用(任)制、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管理制改革。
(2)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赏罚分明、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建立岗位目标管理与人员聘用相结合的用人机制。
(三)人才保障
积极实施“大文博”人才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各类在不同专业和领域之间分布的人才更加合理的为我所用,储备人才素质能力明显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更加完善。规划期间,力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文博人才队伍,使我馆人才队伍梯次逐渐合理、知识结构更加多元、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1.壮大、优化博物馆人才队伍
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学历高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利用五年时间,使人员缺口缩小到20%以内,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2名,建立老中青结合,层次合理的人才梯队,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占主体,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比例匹配的组织构架。
2.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健全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依托重点科研课题、工程和保护项目、馆内科研基地等,通过定向培养、在职进修、交流、挂职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充实业务知识与技能。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3.建立人才资源整合机制
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手段,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建立市场化、开放式文博人才集聚机制,吸引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和部门提供专业化人才服务。
4.完善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
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激励适当、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符合文博事业单位岗位特点和专业需求的人员聘用指导性意见。